上街市的12個理由
上街市的12個理由

上街市的12個理由

上街市的12個理由
綠色先鋒周兆祥近日撰寫了〈去街市的12個理由〉的文章,另一邊廂,奧海城有個「燈燈燈櫈——香港地道街市之旅」,前者鼓勵人多去街市,後者重現地道街市風光。隨着1970年代超級市場冒起,到現在總有一間在左近,市民棄街市而投向超市懷抱,問題亦接踵而來。最明顯是「小店難以生存,大店持續坐大」,市民的選擇最終導致自己失去選擇權。當我們埋怨,連鎖店愈開愈多,特色小店買少見少,超市貨品價格愈來愈貴,又苦無選擇時,是否應慎重考慮自己每一個選擇帶來什麼後果?
 
Q周兆祥70年代末往英國修讀博士學位,常看到外國書鼓勵人多去小店少去超市,「那時我仍未明白超市對我們的影響,直至了解到超市的營運模式,在80年代,我已發表文章鼓勵人多去街市,而且拒用膠袋」。
 
 
「建議」加價 輸家是你
本來在自由市場下,超市與小店在價格上競爭吸引顧客,正常不過,大家各有客源,各有生存空間,但現在呢?小戶因貨品賣得比人便宜,就被施壓「建議」加價,除了有阿信屋「平賣可樂」被干預,長沙灣一間雜貨店亦因出售的即食麵價錢太低,供應商指接獲鄰近超市投訴,而要求加價。長此下去,最終損失的是消費者。如果超市所佔市場比率愈來愈大,問題不止市民被迫買貴貨及沒有選擇,從環保健康的角度看,超市多用包裝,食物里程嚴重、多加工食品,對地球對自身也有影響。
 
有傾有講搭棵葱
在超市還未普及的年代,人人去街市買餸,傳統露天市場佔據街道兩旁,由大大小小的攤檔組成,販賣各式新鮮水果、蔬菜、鮮魚、肉類,附近總會有一兩間雜貨店,逛街市就是有這樣的樂趣,熱鬧而充滿人味,街坊與老闆建立情誼,有時搭棵葱,有時收少一個幾毫,叫賣聲講價聲伴隨在耳,感受到熱烘烘的民間活力。每間舖都有自己的故事,努力經營,養活幾代人。
支持本地小農經濟
 
深居簡出的周兆祥,住在大埔,喜愛到大元露天街市入貨,每星期有兩三天拿手拉車來,次次滿載而歸,他喜歡街市的原因很簡單,「不想被大財團吞噬我們的本地文化。支持本地小農經濟,是綠色思想的重要概念,在街市可買到本地當造和最新鮮的食物,和老闆有傾有講,充滿人味。超級市場冷冰冰,非人化,10個收銀員9個都不認識,超市不是惠康就是百佳,每區都一樣,賣的貨品大同小異,街市呢,檔檔都有自己特色,價錢也有特色」。
 
資料來源
article from hk.apple.nextmedia.com
photo from www.freedigitalphotos.net

瀏覽次數

966
馬上成為Supermami的Fans{JFBCLike url=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ages/supermami/321920471152167 layout=standard show_faces=false show_send_button=false width=300 action=like colorscheme=light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