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懷孕中期及後期的不適及處理
懷孕中期及後期的不適及處理
懷孕期母體內的雌激素、黃體酮及催乳素均會急升,使母體變為一個適合胚胎生長的環境。懷孕期間身體的種種變化,多屬正常的生理現象。
• 懷孕期的不適大都只屬短暫性,孕婦不用驚惶。
• 藥物可經胎盤傳送到胎兒的血液裡,影響胎兒。某些藥物更會令胎兒發育畸型,所以如非必要,應盡量避免服用藥物。如必須用藥,亦要經醫生處方才可服用。
水腫
• 懷孕期急增的雌激素令身體的水分大大增加。由於地心吸力的原故,水分多數會積聚於腳踝,所以有八成的孕婦會出現腳腫的情 況。
• 於生產後,隨着體內的雌激素回復到正常水平,體內的積水很快便會減退。
• 如果腳腫、手腫或面腫的情況在短期內(如在數天之間)突然出現 或變得嚴重,則有可能是妊娠毒血症的其中一種症狀,必須盡快 看醫生。
處理小貼士
- 穿着舒適的便裝鞋,尺碼須比未懷孕時稍大。
- 坐下時,可用矮櫈托高雙腳;睡覺時亦可用枕頭把雙腳墊高。
- 切忌服用去水藥,以免令血壓下降,減低胎盤的血量供應,影響胎兒吸取氧分及營養。
腰背痛
• 隨着胎兒逐漸長大,子宮和胎兒的重量會逐漸增加;孕婦脊骨和盆骨所受的壓力亦會逐漸加大,因而引致腰脊及盆骨位酸痛。
處理小貼士
- 穿着舒適的便裝鞋,盡量避免穿高跟鞋。
- 注意站立及坐下的姿勢,保持脊骨挺直。
- 睡覺時側臥,並用小枕頭墊着腰部。
- 勤做產前運動。
- 物理治療及配戴托腹帶都可減低不適,嚴重者應請教醫生。
痔瘡
• 懷孕後期子宮隨着胎兒成長而漸大,令腹腔內的壓力增加,引致 痔瘡出現。
• 自然分娩時,腹腔內出現的壓力亦會令痔瘡增大。
• 通常在生產後數月慢慢減退。
處理小貼士
- 攝取足夠水分及進食高纖維的食物,以防便秘。
- 可塗上外用藥膏減輕疼痛。
- 如大便有大量出血的情況,應請教醫生。
尿頻
• 懷孕期母體內的腎臟血流量是正常的一倍半,加上黃體酮荷爾蒙令輸尿管的平滑肌鬆弛,所以孕婦常會有尿頻的情況。
• 孕婦的尿道很容易受到感染,若缺乏適當的治療,可引致腎炎及早產。因此,若有尿道炎的症狀如尿頻、小便 赤痛或小便有血,便要及早見醫生。
• 在懷孕後期,子宮愈來愈大,使膀胱的容量減少,很快便會有尿意。
處理小貼士
- 切記不要為避免尿頻而限制飲水或進食流質食物,因為若身體缺乏水分,只會增加尿道炎的機會。
- 如有上述尿道炎的症狀,應盡早看醫生。當被證實患上尿道炎,便要服用經由醫生處方的抗生素。
- 若尿道炎持續或有經常性尿道發炎,表示可能患有先天性尿道或腎臟結構異常,應盡早就醫,作出確實的診斷。
皮膚問題
皮膚痕癢出疹
婦女在懷孕期因受荷爾蒙改變的影響,皮膚會比較敏感,孕婦可能感到皮膚痕癢,身體突然出現一些細小凸起的紅疹,甚至乎較大面積的風疹塊,最常受影響的位置是肚皮、大腿和臀部。這種皮膚變化對孕婦和嬰兒的身體健康都沒有負面影響,絕大部分亦會於孕婦生產後的數周內逐漸消失。
處理小貼士
- 避免搔癢,因這動作只會令痕癢惡化,甚至導致皮膚發炎
- 沐浴時,避免水温過熱、過分洗刷和使用過多肥皂或沐浴液洗澡
- 穿鬆身、綿質的衣服 - 塗上適當分量的潤膚霜如有以下症狀,可能與肝病或妊娠併發症有關,須立刻就醫:水疱
- 嚴重痕癢、持續難忍、甚至影響睡眠
- 發熱、黃疸(皮膚、眼白轉黃色)、小便異常深色、關節痛
暗瘡
因為荷爾蒙的刺激,孕婦面上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暗瘡。
處理小貼士
- 保持皮膚清潔 - 避免進食辛辣及刺激的食物
- 若暗瘡嚴重時,應看醫生,切忌自行購藥,因為某些專治暗瘡的特效藥會引致畸胎。
妊娠紋
• 妊娠紋的形成是由於皮膚被急速的拉開。很多孕婦都在懷孕中期開始有妊娠紋,特別是一些懷多胞或胎兒較重的婦女。
• 常見於腹部、大腿及乳房的皮膚。初起時,皮膚紋呈現粉紅色,隨着胎兒漸長而變成淺紫色的肚紋。生產後,皮膚紋漸漸變成白色,但未必會完全消失。
處理小貼士
- 現時並無一種藥膏可有效地完全防止皮膚紋的出現
- 要減低皮膚紋的嚴重程度,可塗上潤膚油或橄欖油,保持皮膚滋潤。
- 產後肚紋顏色會變淡,勤做產後運動,亦有助收緊腹部皮膚。
專業諮詢
如有任何疑問,歡迎向母嬰健康院或其他醫護人員查詢
其他資訊
衛生署家庭健康服務
24小時資訊熱線:2112 9900
資訊來源: www.fhs.gov.hk